“現在公示享受政策補貼人員名單時,我們更注重保護大家的隱私,都隱去了敏感信息?!比涨埃笔∈呤袕垶硡^(qū)檢察院檢察官來到某社區(qū)進行回訪,在社區(qū)宣傳欄前,街道辦事處工作人員向檢察官介紹道。宣傳欄上,享受臨時救助的居民名單清晰列著姓名、補貼類型與金額,而手機號碼、身份證號等關鍵信息已經隱去。
今年7月,張灣區(qū)檢察院干警在走訪中發(fā)現,當地幾個社區(qū)在最低生活保障、困難群眾臨時救助、高齡津貼發(fā)放等涉及大量公民個人信息的公示中,居民的姓名、完整身份證號碼、家庭住址、手機號碼等敏感信息幾乎處于完全暴露狀態(tài)。
“我們調取了近半年轄區(qū)社區(qū)的相關公示記錄,發(fā)現未作任何去標識化處理的個人信息條目很多?!鞭k案檢察官介紹道,“根據個人信息保護法確立的‘最小必要’和‘去標識化處理’原則,這種‘全透明’式的信息公開存在巨大風險隱患,極易導致公民個人信息被不法分子收集利用,侵害社會公共利益?!?/p>
調查過程中,檢察官的擔憂很快得到了印證。“名單貼出去沒兩天,各種推銷電話、貸款短信就鋪天蓋地來了,開口就能叫出我的名字,連我領了啥補貼都一清二楚!”一位被納入臨時救助公示名單的居民說。社區(qū)工作人員也無奈地表示,過去也有居民因不堪其擾前來投訴,但公示信息不完整又會引起部分居民的質疑,導致社區(qū)政務信息公開陷入兩難。
“這些政務信息往往涉及人數眾多、內容敏感。一旦泄露,可能會威脅公民人身財產安全,損害的是不特定多數群眾的權益。”在扎實調查取證、厘清問題癥結后,6月12日,張灣區(qū)檢察院向相關街道辦事處制發(fā)檢察建議,建議建立健全政務信息公開前審查機制,對涉及公民個人信息的公示內容進行去標識化或匿名化技術處理,確保公開信息在滿足公眾知情權與監(jiān)督權的同時,符合個人信息保護的法定保密性要求。
收到建議后,相關街道立即部署整改。街道辦事處牽頭組織對轄區(qū)內所有村(社區(qū))的政務公開欄、線上平臺公示內容進行拉網式排查,建立“初審—復核—脫敏處理—最終發(fā)布”的標準化流程,明確要求對身份證號碼、聯系方式、詳細住址等關鍵敏感字段進行技術屏蔽處理。
短短一個月內,全區(qū)各村(社區(qū))的公示欄面貌煥然一新。如今,各類救助、補貼名單上,居民的核心隱私信息已被妥善隱去,取而代之的是既能保障公眾知情權、監(jiān)督權,又能有效守護個人隱私安全的“有限公開”模式。
最高人民檢察院 (100726)北京市東城區(qū)北河沿大街147號 (查號臺) 010-12309(檢察服務熱線)
為了獲得更好的使用,建議使用谷歌瀏覽器(chrome)、360瀏覽器、IE11瀏覽器。